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升市政工程管理水平”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关于“将市政工程建设流程优化纳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相关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我委牵头基于“一张图”建设城市CIM(城市信息模型)底座,叠加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等数据,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已基本建成上海市CIM底座,完成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与CIM平台深度融合,同步叠加全市建筑物白膜和精模区域CIM、工程建设BIM等三维数据以及交通路况等IOT数据,实现数据二三维一体化、动态静态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分层分级可视化展示与空间统计与分析功能,同步加强数据融合,提供数据与平台服务,支撑全市相关单位与部门业务系统快速搭建。2022年底,18家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城市CIM底座建设与应用联盟”,旨在按照共建、共享、共管与共用的原则,建立协同攻关、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推进上海城市CIM底座建设与应用赋能。目前,虹口北外滩核心区、浦东金桥开发区的金鼎天地等区域,运用“数字孪生”和“智慧赋能”理念,依托BIM、CIM技术搭建区域数字底板,针对典型场景开展系统化模拟仿真,迭代试错操作,形成虚实结合、孪生互动的发展新形态,为智慧城市及未来城市场景的建设开展了新的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持续推进上海市级CIM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在BIM、IOT、地下地上空中一体化、数字孪生可视化、仿真模拟支撑等方面深化建设,加强在数据、工具与环境等方面的应用赋能能力。
关于“在数字孪生城市的城市‘全周期管理’中,实现对市政工程施工全流程贯通管控”的相关建议
市政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共治模式。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建设施联〔2021〕461号),推动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等相关部门共享建设计划、工程实施、运行维护等方面信息,切实加强建设统筹、工程质量保障与施工安全管理协调。
针对代表提出的“市政工程施工影响道路通行,引起空气、声音等环境污染”问题,相关管理部门正在推进形成行业单位共同参与、各区政府统筹平衡、主管部门从严控制的掘路计划管理机制。以浦东新区源深路为例,通过掘路计划联审制度试点,在源深路综合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同时在该范围内叠加实施张家浜地区雨水提标工程、周边用户10千伏供电工程、上水管线隐患排查工程。将施工内容放到一张图上,制定计划,各单位及时预报、及时协调。
下一步,将基于市CIM平台,探索开发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流程优化仿真研究,尝试通过仿真模拟,评估工程建设对交通、空气污染、环境噪声的影响,并辅助支撑施工方案优化。着力构建地下管线“规、建、管、用”一体化平台,将管线工程的项目申报、审批、建设、监管、竣工测绘、成果归档等流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串联起来,进行管线工程建设流程仿真模拟示范,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发挥政府部门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政策制度方面的引导作用,推进智慧设计、智慧建造、智慧运营,鼓励企业、项目建立适应项目需求的智慧管理系统,搭建项目智慧管理系统与政府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交互渠道的相关机制,实现政府、企业数据共享、共治,通过数字赋能增效,实现治理效能提升。
关于“将市政工程完成后的效果评估纳入数字城市治理的闭环链条”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我委在网格化平台基础上,升级建设“城市大脑”,布局全市智能化城市管理网络。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了城建领域应用场景组,推动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通过物联感知赋能、流程机制重塑,建立完善社会治理长效常态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城乡一体建设、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安全运行、生态环境改善、城乡住房服务等重点领域,以数字孪生城市CIM底座建设为基础,以网格化综合管理系统升级为抓手,加快城市精细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将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城市运行动态等要素,通过数字化算法实现全要素治理。继续加强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闭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新空间,形成城市“数治”新模式。